童年的疤痕:家庭教育的几条建议——写给三年级父母的第六封信|彭峰
各位父母朋友:
您好!今天和大家聊一聊“童年的疤痕”这一话题。
“一个人童年时受过的伤害,尤其是来自父母的伤害,会像刻印一般,在人的心里留下永不会消除的生物疤痕。只要再遇到相似的情景,童年时感受的痛苦就会再次发作。”(张文质老师语)
关于童年的“伤疤”,我似乎早已忘却。但读完张文质先生上面的这段话,不经意间想起童年的“伤疤”。
我那道疤远没有姐姐的深
我的脸上有一道疤,“恩赐”者是姐姐。
疤痕诞生的那年,我只有六岁的样子,姐姐也只有十岁。那是收割水稻的季节,爸妈割下稻子,用板车拉到家 ,堆在门口的水泥地上。又到山上砍柴去了。我和小伙伴就爬上稻堆玩耍,姐姐正在削土豆,看见后,就立即叫我们下来,我们不听,她拿着刀比划了一下,想把我们唬住,可我们哪里会听,结果她又扬起了刀,也不知道当时究竟怎么搞的,我的脸上划开了一道口子,鲜血就流了出来,等到爸妈从山上冲下来的时候,我的脸上、身上到处是血,爸爸见了,什么也没说,就用一扁担撑到了姐姐肚子上,把姐姐撑出去很远,姐姐当时就倒在地上半天没爬起来。爸爸也没管,帮我简单包扎了一下,骑着自行车,就送我去医院。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年,让我心里时常隐隐作痛,不是因为我挨了一刀,而是姐姐挨的那一扁担。其实,姐姐也很在意,这几年,她偶尔也说到过这件事。她说:“我那时候只有十岁,又不是故意的,但那一扁担,下手真狠的。在你们眼里,我就不算什么,你们也太重男轻女了。”这话,分明就是一种责怪、怨恨。爸妈听了默不作声,既不解释,也不道歉。
每当我想到这件事,没有一丝开心。爸爸对我的关爱,并没有让我觉得幸福,因为对我的关爱,是建立在对姐姐的不平等“对待”基础之上。
甚至,我每想起这件事,总觉得是自己对不起姐姐。
让姐姐心生不平,甚至心生怨恨的,让我心中很不安的,远不止这件事。
我四年级的时候,爸妈离开村子,到胡桥小镇上开了一家店,叫做黄沙转运站,生意挺红火。但是,爸妈只把我转学到镇上,而让姐姐一个人在家,不仅如此,刚上初一的姐姐,每天自己骑车上下学,回到家,还得干家务,种菜,定时地给我们送菜,晚上,一个人不敢呆在家里,常常在邻居家玩到很晚才肯回家,然后一个人在害怕中睡去。姐姐和我说过,有几回夜里,还被人吓唬,当时感觉十分害怕,孤独无助的滋味,我能够想象到。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,姐姐眼里都闪着泪光。那两年,爸爸妈妈在镇上,晚上,妈妈在家带我,爸爸基本在外打牌。
其实,即使是爸妈在家的时候,我什么都不要干,而姐姐从七八岁的时候,就得负责抱我,带我,九岁的时候,就要烧饭做菜,后来干的事情就更多了。总之,在家里,妈妈总是让姐姐干活,而我可以什么也不用干。妈妈宁愿让姐姐干活,也不让爸爸干活。就算这样,妈妈还是会打骂姐姐,却从来舍不得打骂我,即使我表现不好。
如此厚此薄彼,如此不公待遇,态度与行为的背后是冷漠,是忽视,是重男轻女。姐姐出嫁之后,很少回来看望爸妈,即使回来,也没有那种其乐融融的相处,只有寒暄而已。
“二胎时代”的今天,如何对待家里二宝?这是需要认真思考,小心对待的。
其实,无论大宝,还是小宝,都需要父母真诚无私的爱,尤其是母亲的爱,而且,两个人都希望得到父母同等的关爱,任何忽视,任何不公,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,这种伤害,会让人想起就会作痛,看到类似情境痛苦就会发作。
因此,作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,作为父母,一定要让两个孩子都感觉到父母关爱着自己。那么,究竟怎么做才能让爱“公平些”呢?
1.不偏爱、不迁就小宝。很多父母,因为小宝年龄小,就事事、时时为小宝多想,甚至无原则地迁就小宝,这样的做法,实在不妥当。禁止大宝做的,也要禁止小宝做。为小宝准备的吃的、玩的,大宝也应该有份。谁都没有特权。
2.如果遇到特殊情况,只能带一个孩子外出,那也要轮流带出去。这次是小宝去,下次就是大宝去。当然,最好还是都带去,或者都不带去。
3.坚持公平原则。遇到孩子无理取闹,提出不合理需求时,无论是哪个孩子,父母都不能答应。
4.创造互爱的环境,在现实生活中,大宝和小宝都可能嚷着“不公平”,并且有所抱怨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?特别有效的办法是,引导孩子去关爱对方,而不是成为索取者。当分享的意识越来越强烈,分享的行为越来越多,那么互爱的环境就建立得越好。到那时,斤斤计较就会消失,相互关爱就成习惯。
如果付出要条件,有时就是伤害
我念初一的那年,心并不在学习上,爸爸也总是鼻子不是鼻子,眼睛不是眼睛。有一天清晨,我来到爸爸床前,弱弱地问爸爸要五块钱,想每天加个菜,爸爸哼了几声,说:“先把书念好了再说,书不好好地念,还想加餐?我没钱。”我灰溜溜地走出了家门。我觉得这简直是自取其辱。爸爸的“刺激”,并没有让我把心用在学习上。到了初二时,我成绩突然变好,成了班级第三名。
爸爸一直以为是他刺激我进步的,其实他根本不知道,那是因为好朋友常和我一起复习、下棋,当然,还有妈妈帮我买的那台录音机让我不好意思再那样玩下去。
升入初一,就要学习英语。我很羡慕人家有一台收音机,可以听英语,还可以听小虎队的歌曲,姐姐和我一样。我们姐俩求着妈妈帮我们买,我们是不敢去管爸爸要钱去买的,因为那很可能得到一顿羞辱。妈妈说,录音机要多少钱?我们说,三四百块。妈妈说,孩子啊,我们家没有这么多钱,我只有两百块钱。我们继续求妈妈,可妈妈的确也没有钱。我们哭了,妈妈走了。我心里,只有失望,无助。没想到,妈妈出去借钱了,一共借来300元,我们欢天喜地,用395元买来了录音机、英语磁带、还有小虎队的歌带。一开始,我常常偷偷地听流行歌曲,装模作样地听听英语,但一种愧疚,让我无地自容,我暗暗发誓,一定要好好学习,好好学习英语。我当时成绩非常普通,但我心里觉得不能对不起妈妈。
后来,我的学习突飞猛进,到了初二第一学期,我名列班级前三。妈妈无条件的爱,让我充满力量。
姐姐对我也很好。我三四岁时,爸妈去地里干活,七八岁的姐姐,就带着我。长大些,我依然由姐姐带着,姐姐九岁就会做饭了。她小时候做的菜,我只记得一样——山芋汤。小时候,家里困难,没什么好吃的。一到下雨天,我就缠着姐姐,要她给我做山芋汤,姐姐总是笑着答应。山芋是家乡最常见的,所以,那是我吃厌了的。姐姐的山芋汤,是让我喜欢的。外面雨声滴滴答答,屋内姐姐把山芋削皮,洗净,切成小块,放入清水中,等到水烧开了,继续用文火炖之,直到山芋块变肥,化开……等山芋和水似乎融为一体了,她撒入盐花,把切好的葱花、大蒜放进去,此刻厨房里香气弥漫,把我的馋虫都吊出来了。这样的山芋汤,我一口气常常喝掉两碗。
想起那山芋汤,我觉得亲情总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。家人的每一份爱,都是暖心的。
作为家长,经常会遇到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需求,如何对待孩子的需求,这点得十分重视,不妨这样去做:
1.学会区分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。所谓合理需求,就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。
2.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。孩子的合理要求,如果不满足,再一通责怪,甚至辱骂,那形成的“疤痕”,会让人痛苦一生的。如果孩子的合理需求,你总能尽量满足,那会让孩子感到无比温暖。尤其是你财力不够,精力不够,诸多条件并不太好的情形下,你仍然能够尽力去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,这是值得提倡的。所谓爱,就是竭尽所能地对孩子好。
3.冷静地对待孩子不合理的需求。对待不合理需求,最好的态度是温柔地坚持原则。父母不要去指责孩子不懂事,更不要去打骂孩子,只要坚持不满足就行。如果孩子要闹,就让他闹,父母也不必去劝说,就在旁边陪伴着,等孩子闹完了,再晓之以理,给予行动上的关怀,例如准备一块热毛巾,给孩子擦擦脸。等孩子擦完脸,不该满足的,依旧不满足。
自以为是,很可怕
我们村,小得不能再小了,总共只有16户人家。从小到大,我只有一个伙伴,他叫小红。
小宏和我一个年级,我们一同上下学,经常打打闹闹。有一次,放学路上,我们边走边玩,他把我的帽子扔掉,我很生气,就把他的帽子扔掉了。结果,他哭哭啼啼地回家告状。他的爸爸妈妈跑到我们家门口,来质问我爸妈,责怪我把小宏的帽子扔掉。我被他们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得愣住了,爸爸妈妈也严厉地责怪我,他们都以为我做错事情了,我委屈地流下了眼泪,爸爸一边批评我,一边打了我的屁股,我疼得直叫。尽管这样,爸爸还是不停地问我为什么要扔他帽子,我觉得非常委屈,一边哭着,一边回答:“因为小宏先把我的帽子扔掉的。”
这下,爸爸不生气了,小宏的爸妈也不好意思地回家了。
而我,却没有人来告诉我,我到底错在哪里了。
尤其是爸爸妈妈,不问青红皂白,先责怪我。这让我心里很难过。
其实,在后来,爸爸也有过误解我的时候,但误解之后,从来没有道歉。
因为受到过爸爸好几次的“误解”,甚至冤枉,那种不被信任的感觉,真的很糟糕,所以,我发誓,自己对儿子沛沛一定不能这样。
我对沛沛做人方面非常严格,他长这么大,我打过他两次屁股。
他念幼儿园的时候,家里请了一位保姆阿姨,有一阶段,阿姨来的时候,沛沛总是只顾着自己玩,不去喊她。我发现之后,狠狠地揍过他几下屁股,并和他说为什么要揍他,从那以后,他总是很有礼貌,对谁都一样有礼貌。
另一次,我打他是为了一块橡皮。他念小班的时候,就开始学习儿童画。每一次,他妈妈都会帮他整理绘画用品。有一天,我正在楼下书房看书,沛沛妈妈打电话给我说,不得了了,儿子拿了一块别人的橡皮回家了。你说,怎么办,怎么办啦?
听着沛沛妈妈的讲述,我感觉事情比较严重。这是第一次“偷”东西,到底该怎么教育呢?
我们商量来商量去,还是决定狠狠地揍他的屁股,好让他记住:以后绝不拿别人的东西!我小时候就听过很多关于“偷东西”的故事,如果孩子小时候偷东西不严加管教,那么长大后就真成小偷了。
我把沛沛拉到书房,取出那块橡皮,瞪着眼睛,严肃地问:“这橡皮是谁的?”
他说:“是画画那儿的。”
“怎么到你书包里了?”
“我不小心拿回来的。”
“不小心?怎么会不小心?把裤子脱下。”
一听到这句话,他就知道,要挨揍了,瞬间泪水就流了下来。我不管,照样对着他的屁股狠狠地揍了五下,每一下都留下了印记。
他哭完,我还要他说说我为什么要揍他。他哭哭啼啼地说着。说完,我陪他把橡皮还到了老师那儿。
从此以后,他再没有拿过别人任何东西。
我和沛沛妈妈,觉得当时采取的办法非常及时,十分正确。
直到最近,我们和沛沛聊到这件事的时候,沛沛才说,你们冤枉我了,当时那块橡皮我真的是不小心拿回来的。我们听了一愣,沛沛是不说谎的,看来是我们错怪他了。但我当时回答说:“不小心拿回来的也不行啊,别人会误解你,认为你是偷。”沛沛没有说什么,但他心里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吗?
其实,我知道自己在强词夺理。当时,他说是不小心,我选择的是不相信。我揍他可以,但不能以“他偷人家东西”为理由。
被信任,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。可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,是否真的给予了恰当的信任?我们常常自以为是,这种行为肯定是错的,那种行为必然是对的。但,事实往往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。
当我们面对类似情形的时候,不妨这样来做:
1.心平气和地进行询问。要抱着“既不胡乱冤枉,也不放纵错误”的态度,去理解问题。做到心平气和,就已经克服“先入为主”了。询问,一定程度上就远离了“冤枉”。
2.合情合理地进行教育。要抱着“既不胡乱惩罚,也不包庇”的态度,去解决问题。过了,或者不及,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但这两种态度,也是比较常见的。
3.诚心诚意地进行道歉。如果我们处理错误或者过火了,那么在了解真相之后,一定要向孩子说明,并真诚地道歉。
别让孩子的童年留下“伤疤”!
此致
陈诺为三年级小朋友朗读《青铜葵花》:
湖小三(9)班陈诺|为三年级的小朋友朗读《青铜葵花》1《小木船》
湖小三(9)班陈诺|为三年级的小朋友朗读《青铜葵花》2《葵花田》
汤雅祺读《米小圈上学记》:
湖小三(9)班汤雅祺|为三年级的小朋友朗读《米小圈上学记》1《洗脚这件大事》
给一年级父母朋友的信:
给二年级父母朋友的信:
如果孩子总是在写话和习作中将“的、地、得”三个字搞混了,那就让孩子好好地看看这个——
在看的,麻烦点一下再走:)